全国免费热线:

17199922900

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现状、难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8/10/09    浏览:88153次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益生菌产业迎来了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百家争鸣”的好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益生菌研究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跟跑状态。如何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5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三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在益生菌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难点,需要学界和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他同时呼吁加强自主研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益生菌产品。


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食品工业已从单一价格竞争转向提升产品附加值的高质量稳步发展阶段。益生菌产品作为食品工业中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之一,因拥有“营养与健康”双重基因,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益生菌市场也呈快速增长态势。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介绍,近三年,益生菌行业平均增速达20%,市场一直保持非常高的热度。国内消费者关于益生菌的检索热度也逐年升高,尤其以有着健康需求的中年人群为主。相关数据也显示,截至2018年2月,我国已批准益生菌类保健食品企业43家,产品数量60个。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益生菌类产品市场规模将接近850亿元。


“学术界对益生菌的关注度也日益提升。”邵薇指出。据悉,我国早在十多年前就启动了益生菌相关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金,均对国内相关学术机构的益生菌研究给予了支持。在产业发展的推动下,近些年来,以益生菌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部分研究成果在食品工业中得到成功转化,推动了益生菌产业的快速成长。


江南大学副校长陈卫也指出,我国对益生菌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以前研究人员主要关注的是益生菌的功效,现在研究人员则开始关注益生菌具备这些功效的原因,即从“知其然”转向“知其所以然”,如益生菌为何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发挥其降血脂、降血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研究还显示,益生菌对降低新生儿患败血症的效果明显,还有助于缓解一些代谢性疾病和情绪异常。”陈卫说。


研究的深入直接推动了益生菌产品的多元化。邵薇指出,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含益生菌乳制品外,益生菌类饮料、保健食品等也在陆续问世,“益生菌产品以前仅停留在有益于肠道健康、免疫力调节上,现在正向营养代谢、体重控制、情绪管理、口腔健康等多个方面延伸。”


我国益生菌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难点


面对益生菌市场的蓬勃兴起,业内专家也指出,目前我国益生菌研究领域的一些关键技术难点尚未得到全面解决,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需要凝聚更多智慧。


在邵薇看来,有一些领域可以称为是益生菌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如益生菌功能研究及应用关键技术突破,涉及益生菌作用于人体的一系列基础研究,以及在农业、生物、医药、食品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创新,涉及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资源库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突破,涉及与益生菌研究对接以提升传统发酵食品行业发展水平等。“用益生菌发酵的传统食品如发酵酱等,一方面代表中国特色,一方面包含益生菌成分,有益于人体健康,亟待大力发展。”


aa97185e5d1d4e5b814ce5500f38e595.jpg



吴清平也指出,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多采用国外菌群菌种,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已经实现产业化的菌种较少,这不仅制约我国益生菌产业本身发展,同时也影响相关产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们应加强自主研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益生菌产品,同时建立适合我国消费人群的亚洲菌群数据库,打造更多适合中国人肠道健康的益生菌产品。”吴清平说。


在吴清平看来,益生菌研发还面临经费投入较少,研究内容分散,原有法规标准不能够完全适应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行业发展与消费需求,政策层面未形成益生菌研究完整规划等问题。

“益生菌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我国益生菌研究还应夯实基础,进一步加强各学科之间交叉与互融。要想使益生菌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落地开花,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互动。”吴清平认为。


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建议


“我们应当从借鉴和学习国外相关基础研究开始,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益生菌产业的发展之路。”邵薇说。记者了解到,为突破难点,近些年来我国政府、科学界和行业界正合力攻坚。


吴清平表示,益生菌研究面临的一些政策性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对于业界反应最强的中国“菌”种问题,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已经在默默努力。


2015年,在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资助下,由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功能乳品重点实验室承担的益生菌生产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经多年技术攻关,先后从健康人群肠道、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乳酸菌10000多株,建立了益生菌资源库。同时获得了长双歧杆菌BBMN68、青春双歧杆菌BBMN23、干酪乳杆菌L9等10多株具有优良生理功能的菌株。该项目组相关负责人介绍,研究团队针对这些优良菌株进行了高密度发酵剂技术、冷冻保护技术、微胶囊化技术、活性保持技术等产业化应用技术,解决了自主知识产权益生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