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免费热线:

17199922900

口腔念珠菌病有哪些表现?

发布时间:2023/12/29    浏览:211次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主要与人体自身的防御免疫能力和念珠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正常人体内常见寄生的念珠菌,当机体营养结构和内分泌发生紊乱,念珠菌可大量繁殖,极易导致感染发生。

口腔念珠菌病主要见于“幼、老、病”的人群,又被称为“病人患的病”。在高危人群中应开展口腔念珠菌病的筛查,有益于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提高生活质量及预防侵袭性感染。

一、哪些人容易罹患口腔念珠菌病?

当机体存在下列全身或局部易感因素时,易罹患口腔念珠菌病。

免疫及内分泌因素:糖尿病、HIV感染、恶性肿瘤、免疫力低、干燥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等;

② 药物及治疗因素:全身或局部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服用有口干副作用的药物,放疗后口干等;

③ 食物营养因素:机体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A,食物含糖量过高等;

④ 口腔局部因素:口腔黏膜干燥,活动义齿戴用习惯不佳(夜晚不摘下、清洁差),口腔黏膜局部损伤,口腔卫生差,吸烟,白斑、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口腔黏膜病伴发糜烂等

二、口腔念珠菌病有哪些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总体上讲,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等,主要体征为舌背乳头萎缩、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的白色凝乳状斑膜、口腔黏膜发红、口角湿白潮红、白色不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

由于诱发因素、感染人群和病程的不同,口腔念珠菌病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

1.伪膜型

又称鹅口疮、雪口病,多见于婴儿,成人较少见,但HIV感染者、长期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治疗者、免疫缺陷者及身体衰弱者等也可发生。

临床表现为乳白色绒状伪膜,似奶块,不易擦去。

2.红斑型

红斑型多见于大量应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后的患者,常累及舌背黏膜。表现为外形弥散的红斑,以及舌乳头萎缩。

红斑型中有一类特殊的念珠菌病,因多发生于活动义齿佩戴者,又称义齿性口炎。患者常有夜间不摘义齿的习惯;表现为义齿承托区黏膜形成界限明显的红斑,常伴有口角潮红、湿白或皲裂形成。

3.增殖型

念珠菌感染长期存在,导致口腔黏膜结节状或肉芽肿样增生,舌背、上腭及颊黏膜多见。

该型有恶变潜能,对于长期慢性感染者,应特别提高警惕。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该病是与念珠菌感染相关的一组特殊类型的综合征,病因复杂,患者常伴有遗传因素和细胞免疫功能的缺陷,或伴有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皮质等功能减退。

多数患者从幼年时发病,病程持续数年至数十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反复持久的口腔、指甲、皮肤和阴道的念珠菌病。

三、溶菌酶与口腔念珠菌

溶菌酶具有广泛的抑菌谱 ,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已应用于口腔、五官、上呼 吸道、皮肤、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据文献报道,溶菌酶可有效地治疗龋齿、口腔溃疡、牙周炎、复发性口疮、白色念珠菌感染口炎等疾病。

溶菌酶和抗菌剂同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60%义齿使用者中都患有顽固性义齿型念珠菌病,表现为与义齿相接触的黏膜红肿。局部抗真菌治疗不易去除义齿表面的念珠菌。

Samaranay— ake等体外模型研究发现,少量的溶菌酶能抑制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 ,即100ug/mL能杀死45%的无柄假丝酵母细胞 ,但其质量浓度继续上升至240ug/mL杀菌能力没有变化,这说明溶菌酶很可能调节口内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体外研究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溶菌酶抑制念珠菌生长在义齿形成菌落发挥重要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