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同号)
17199922900
 
肠道菌群:对抗食物过敏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9/10/21    浏览:78063次    

人体免疫系统对进入机体的外源性物质会进行攻击,食物也算是一种外源性物质,但是机体能够耐受它们以吸收营养,这是因为免疫系统能够阻止它们对有益抗原产生反应。但是,如果这样的耐受机制出现问题,那就可能会发生食物过敏。食物过敏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难以预测,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统等不适,严重可导致死亡。

 

食物过敏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过去的2030年里,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现在影响着世界上多达10%的人口。已经有超过170种食物被确定能够引起过敏反应,比如坚果、鸡蛋、花生、鱼类、贝类、牛奶、小麦和大豆等等,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往往存在差异。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食物过敏的人自然而然地就不再过敏了。到5-10岁时,约50%的儿童的牛奶过敏、鸡蛋过敏和小麦过敏会消失。而其它食物过敏,包括花生过敏、坚果过敏和鱼类过敏,则被认为是持久性的。此外,许多形式的食物过敏可能与后来发生的其它过敏性症状(比如过敏性皮炎、哮喘和荨麻疹)以及其它疾病(比如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炎症性肠病以及自闭症、多动症和强迫症等精神疾病)存在关联。

 

食物过敏发病机制的新认识

 

食物过敏是指某些人在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引起身体某一组织、某一器官甚至全身的强烈反应,它是免疫系统对某一特定食物产生的一种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有食物过敏的人,进食某种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对此种食物产生一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过量的免疫球蛋白E能和一种含有多种过敏介质的肥大细胞结合。再次进食这种食物时,食物蛋白会与肥大细胞上的免疫球蛋白E发生感应,刺激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物质,使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分泌物、溢出物增多,造成过敏症状。食物过敏是由于身体对食物抗原的免疫耐受性被破坏所导致的,也就是身体将对我们无害的食物误认为是有害的物质。

 

虽然遗传因素容易导致食物过敏,但是单凭遗传因素并不能解释食物过敏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因此,环境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影响食物过敏发生的多种不可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种族和遗传背景;此外,还有一些可变因素也被认为影响食物过敏的风险,比如出生方式、是否母乳喂养、抗生素或胃酸抑制剂的使用、防腐剂的使用、城市或农村环境、垃圾食品或低纤维高脂肪饮食的摄入、是否接触宠物等等。研究发现,家庭规模扩大、接触宠物或生活在农村环境、健康饮食(富含纤维、发酵食品、抗氧化剂、omega-3等)、母乳喂养和补充益生菌等等,都可以保护我们免受食物过敏的影响。相反,剖腹产、产前和生命早期暴露于抗生素/胃酸抑制剂/防腐剂、不健康的饮食(低纤维/高饱和脂肪酸和垃圾食品),则可能增加食物过敏的发生风险。所有这些环境因素主要作用于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肠道菌群在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和进程中可能发挥作用。肠道菌群的破坏会导致免疫系统和肠脑轴功能的改变,进而可能会影响食物过敏和食物过敏相关疾病的发生。

 

食物过敏者的肠道菌群特征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食物过敏的发生和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失调是食物过敏的一个关键因素。来自动物模型的实验数据表明,肠道菌群与食物过敏的发生相关。在使用抗生素清除肠道细菌的小鼠或无菌小鼠中发现,调节T细胞数量减少,随之而来的是过敏反应的易感性增加。给无菌小鼠补充特定的梭菌菌株或补充细菌来源的短链脂肪酸可以诱导调节T细胞数量增加,并降低过敏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先于食物过敏的发生。一项在225名美国儿童中进行的研究发现,3-6月龄时收集的粪便样本中嗜血杆菌、小杆菌、多尔氏菌和梭菌的丰度相对较低与对牛奶、鸡蛋、花生、大豆和小麦等食物过敏原中至少一种过敏有关。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3岁大的食物过敏儿童在他们3-6月龄时收集的粪便样本中柠檬酸杆菌、颤螺菌、乳球菌和多尔氏菌的相对丰度较低。另外,一项对1663-12月龄婴儿的纵向研究发现,3月龄时肠道菌群丰富度较低与12月龄时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增加有关。3月龄时肠道菌群丰富度每增加四分之一,12月龄时的食物过敏风险降低55%。这些早期肠道菌群组成与后期食物过敏之间的联系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食物过敏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作用。

 

此外,对食物过敏及相关表型的肠道菌群研究表明,时间的选择至关重要。众所周知,肠道菌群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其中变化最快的就是生命早期。一项纵向研究发现,3月龄时肠道菌群丰富度与12月龄时食物过敏的可能性增加有关,而12月龄时的肠道菌群特征与食物过敏之间未见相关性。

 

肠道菌群的变化与食物过敏的自然史不同也有关。牛奶过敏儿童中,那些在8岁时牛奶过敏症状得到缓解的儿童与那些长期对牛奶过敏的儿童相比,在生命早期有着明显不同的肠道菌群。研究发现,那些在3-6月龄时肠道中硬壁菌门细菌包括梭菌的水平较高的婴儿,它们的牛奶过敏症状在8岁时得到缓解。然而,在更大的婴儿中,没有发现肠道菌群组成与牛奶过敏缓解之间的联系。生命早期,而非晚期给小鼠定殖不同的微生物可以抑制IgE的产生并防止小鼠发生食物过敏。这些发现都表明肠道微生物对生命早期免疫系统发育的影响可能在随后的食物过敏发生中发挥作用。

 

目前对食物过敏患者肠道菌群特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还难以建立食物过敏发生与特定细菌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目前关于食物过敏相关的肠道菌群研究已经表明:

 

第一,在食物过敏发生以前就出现了肠道菌群失调;

第二,生命早期,尤其是生命前6个月的肠道菌群结构对食物过敏的发生更为重要;

第三,没有一种特定的细菌类群能够始终与食物过敏的发生相关,而是有一群细菌能够对食物耐受性机制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

第四,肠道菌群失调不仅会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还会影响食物过敏的病程。随着年龄增长,食物过敏症状自行消失的患者与过敏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相比,肠道菌群特征明显不同。

 

肠道菌群改变食物过敏风险

 

小鼠食物过敏模型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肠道菌群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可以改变食物过敏的风险。例如,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基因突变的容易食物过敏的小鼠肠道中毛螺菌、乳杆菌、理研菌和卟啉单胞菌的丰度存在差异。将这些容易食物过敏的小鼠的肠道细菌转移到无菌小鼠后,过敏的易感性也可以转移。将健康小鼠的肠道菌群转移到容易食物过敏的小鼠具有保护作用。此外,经抗生素处理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的小鼠也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当这些小鼠的肠道菌群重新恢复后,这些小鼠体内的过敏原特异性IgE水平会下降。

 

一项最新的研究更进一步的提供了证据证明健康婴儿的粪便细菌在无菌小鼠中定殖可以防止小鼠出现牛奶过敏症状。研究人员将4名健康婴儿供体和4IgE介导的牛奶过敏婴儿供体的粪便转移到无菌小鼠身上。这些老鼠食用与人类供体一样的配方奶粉,接受牛奶过敏婴儿粪便的小鼠食用低敏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而接受健康婴儿粪便的小鼠食用标准的婴儿配方奶粉,然后被β-乳球蛋白致敏。无菌小鼠和接受来自牛奶过敏婴儿粪便菌群的无菌小鼠表现出过敏反应的迹象,而接受来自健康婴儿粪便菌群的小鼠没有过敏反应。

 

除了健康婴儿和牛奶过敏婴儿的肠道菌群不同以外,定植健康婴儿肠道细菌的小鼠和定植牛奶过敏婴儿肠道细菌的小鼠的肠道菌群也不同。研究人员在健康婴儿的肠道菌群中筛选出一种叫做粪厌氧棒状菌(Anaerostipes caccae)的梭菌属细菌,给小鼠单一定植粪厌氧棒状菌,可以减弱小鼠在β-乳球蛋白致敏后的过敏反应。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回肠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发现定植健康婴儿肠道细菌的小鼠和定植牛奶过敏婴儿肠道细菌的小鼠回肠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有所不同。定植健康菌群的小鼠最显著富集的基因是参与“糖酵解过程负向调控”的基因,而定植牛奶过敏婴儿菌群的小鼠最显著富集的基因是参与“单羧酸代谢过程”的基因。这说明肠道细菌可能与回肠上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存在一定的关联,从而调控机体的免疫系统,免于出现对牛奶的过敏反应。总的来说,这些来自小鼠模型的发现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肠道菌群影响食物过敏风险的可能作用机制

 

肠道菌群影响食物过敏风险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1)调节2型免疫反应;(2)影响免疫成熟和免疫耐受性;(3)调节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4)促进肠道屏障功能。

 

1、调节2型免疫反应

 

辅助T细胞,简称Th细胞,根据自身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分为Th1Th2细胞两个亚群。Th1细胞主要分泌IL-2IFN- γ和TNF-β 等细胞因子,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反应,在诱发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抗感染免疫中起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Th2细胞主要分泌IL-4IL-5IL-6IL-10IL-13,主要调节体液免疫反应,在诱发过敏反应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体正常时,Th1Th2细胞功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当机体受到异己抗原攻击时,Th1Th2细胞中某一亚群功能升高,另一亚群功能降低,该现象即为Th1/Th2漂移。在食物过敏反应中,Th2被过度产生而Th1却被削弱了。

 

无菌小鼠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调节Th2型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无菌小鼠更容易对牛奶蛋白和卵清蛋白过敏。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无菌小鼠表现出更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直肠温度降低,血液中肥大细胞蛋白酶-1和β-乳球蛋白特异性IgG1水平升高以及系统免疫向Th2偏移。在没有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IL-33(一种Th2型细胞因子)在肠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增加。肠道菌群的存在可以诱导IL-6IL-23的产生,抑制2型免疫反应。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视黄酸依赖的方式诱导RORγt阳性调节T细胞来调节2型免疫反应。RORγt阳性调节细胞通过表达高水平的CTLA4调节树突状细胞的共激活因子功能,从而调节肠道Th2细胞的产生。缺乏RORγt阳性调节T细胞的小鼠会产生更多的2型细胞因子IL-4IL-5

 

2、免疫成熟与耐受

 

宿主免疫成熟需要宿主特异性的肠道菌群的定植。比如,无菌小鼠CD4+CD8+ T细胞水平低,T细胞增殖率低,树突状细胞少,抗菌肽表达低,表明免疫成熟受到影响。给无菌小鼠定殖分节丝状菌(一种小鼠共生菌),可以部分恢复RORγt阳性调节T细胞数量。这些结果表明,宿主特异性的肠道菌群可能与免疫成熟有关。

 

在小鼠模型中,肠道微生物定植可以促进调节T细胞的扩散,这对于免疫耐受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至关重要。小鼠通过口服定植某些梭菌菌株可以通过刺激肠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的分泌,促进结肠调节T细胞的数量。此外,菌株特异性的梭菌定植可诱导调节T细胞中的关键抗炎分子,导致过敏疾病模型的表型减弱。拟杆菌属菌株也能促进调节T细胞和功能,但其作用程度较低。

 

肠道微生物的存在也促进肠道巨噬细胞IL-1β的分泌,导致3型先天淋巴细胞释放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随后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释放视黄酸和IL-10。视黄酸和IL-10反过来又促进了局部调节T细胞的扩散。一项研究从人类粪便中分离出17株能够增强调节T细胞数量的细菌菌株,均为梭菌属细菌。在另一项研究中,给小鼠定植梭菌可以防止花生过敏,表现为在过敏原的刺激下花生特异性的IgE和总IgE水平降低。

 

3、调节嗜碱性粒细胞数量

 

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来调节过敏反应。使用广谱抗生素处理的小鼠,嗜碱性粒细胞数量增加,Th2细胞反应加剧,IgE浓度升高。小鼠嗜碱性粒细胞的缺失可以减弱Th2细胞反应,表明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性炎症反应。

 

4、促进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菌群可促进IgA的分泌,促进免疫排斥,减少过敏原的摄入。例如,无菌小鼠粪便IgA水平可以通过梭菌的定植得以恢复,或通过单形拟杆菌(Bacteroides uniformis)的定植得以部分恢复。IL-22是一种通过促进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保护肠道上皮屏障的细胞因子,定植梭菌的无菌小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IL-22的基因表达上调,同时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数量增加。这会影响肠道屏障对食物过敏原的通透性,比如,花生Arah2Arah6蛋白,因为梭菌定殖的小鼠在花生灌胃后这些蛋白的血液浓度降低。

 

以肠道菌群为靶点治疗食物过敏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食物过敏的影响,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食物过敏的方法,这些研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且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肠道菌群是否可以帮助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肠道菌群可以调节食物过敏易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调节肠道菌群至对宿主有利的状态可能具有治疗食物过敏潜力。调节肠道菌群的方式包括饮食、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和粪菌移植。

 

1、饮食与肠道微生物的重要性

 

饮食和肠道微生物是免疫系统成熟的关键调节因子。孕期和哺乳期的母亲饮食以及从出生到24月龄时的婴儿饮食,可能会影响食物过敏的发生风险。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富含水果蔬菜和家庭自制食品的健康饮食,可以减少婴儿24月龄时食物过敏的发生。膳食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代谢物的产生。地中海式饮食被认为是一种健康均衡的饮食,其特点在于大量食用杂粮、豆类、水果、蔬菜、橄榄油和坚果,适量摄入红酒、家禽和鱼类,少吃红肉和甜食。孕期和生命早期摄入地中海式饮食已被证明对儿童过敏性疾病具有保护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源于大量摄入不可消化的膳食碳水化合物、富含omega-3的有益脂肪酸、高含量的多酚和其它抗氧化剂。食物中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是肠道细菌的主要营养来源,可被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研究表明,饮食中不可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减少会降低肠道中分解纤维的细菌数量,而增加分解黏液的细菌数量。对地中海式饮食的高依从性与肠道普氏菌的丰度以及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增加有关。

 

 

 

短链脂肪酸诱导的免疫调节机制是饮食、肠道微生物和过敏性疾病之间最密切的联系之一。短链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代表的是一个功能菌群,包括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和直肠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短链脂肪酸是结肠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可以影响参与免疫耐受网络的多种非免疫功能(紧密连接蛋白、黏液产生)和免疫功能(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和B细胞)。

 

短链脂肪酸中的丁酸在诱导免疫耐受中发挥关键作用。CD103+树突细胞通过启动固有免疫应答、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及诱导免疫耐受,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丁酸能够调节CD103+树突细胞,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视黄酸的表达,随后促进视黄酸调节的能够诱导免疫耐受的树突细胞的产生。丁酸还能促进B细胞分化,增加IgAIgG的产生。

 

许多过敏儿童存在丁酸缺乏的现象。肠道中产芽孢的梭菌目细菌可以产生丁酸。那些牛奶过敏症状能够迅速缓解的儿童中产丁酸的细菌明显较多。这些数据也表明,使用短链脂肪酸来对抗食物过敏的潜力。有研究发现,口服丁酸可以显著抑制牛奶过敏小鼠模型中的急性皮肤过敏反应、过敏症状评分、肠道通透性增加、抗β乳球蛋白IgEIL-4IL-10的产生,表明丁酸对食物过敏的保护作用。

 

2、益生菌

 

益生菌是指摄入一定数量能够给宿主带来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免疫耐受是食物过敏的主要治疗靶点。有证据支持益生菌可以在免疫耐受网络的不同水平发挥作用:1)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比如增加丁酸的产生;2)与肠细胞相互作用,进而调节非免疫和免疫耐受机制,非免疫耐受机制包括调节肠道通透性和黏液厚度,免疫耐受机制包括刺激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β-防御素的产生;3)调节细胞因子反应。

 

使用选定的益生菌菌株刺激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是研究这些微生物对免疫细胞影响的常用实验工具。将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与植物乳杆菌和青春双歧杆菌共同培养可增加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IFN-γ的产生。将益生菌混合物(干酪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嗜酸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添加到食物过敏儿童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物中,可以刺激Th1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增加。给食物过敏儿童补充该益生菌混合物3个月,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增加,IgE的产生减少。研究人员使用肠道上皮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共培养模型体外模拟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发现益生菌短双歧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23IL-17的激活。

 

该领域另一个常用的实验工具是使用食物过敏动物模型。在卵清蛋白致敏的小鼠模型中,口服婴儿双歧杆菌可以降低血清中卵清蛋白特异性的IgEIgG1水平以及脾脏细胞Th2细胞因子的释放。此外,肠道菌群分析表明,益生菌介导的保护作用是通过粪球菌和理研菌的大量富集来实现的。口服丁酸梭菌能够显著改善β-乳球蛋白致敏小鼠的过敏性反应症状,增加小鼠脾脏中分泌型IgA的水平。给新生无菌小鼠单一补充干酪乳杆菌可调节其对牛奶蛋白的过敏易感性。其它研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在β-乳球蛋白致敏小鼠中观察到,补充婴儿双歧杆菌后IgEIL-4IL-13的浓度下降。口服一种由嗜热链球菌、短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可以显著降低食物过敏小鼠的Th2免疫反应,并预防过敏反应。同样,将来自致敏小鼠的脾脏细胞与益生菌混合物共培养,可以减少过敏原刺激的IL-13IL-5的产生,增加IFN-γ和IL-10的产生。在牛奶过敏小鼠模型中,鼠李糖乳杆菌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补充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抑制Th2反应,比如减少过敏反应分数和降低血清中牛奶蛋白特异性的IgG1水平,同时促进IFN-γ和牛奶蛋白特异性的IgG2a水平。同样,在β-乳球蛋白致敏小鼠模型中,在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中添加鼠李糖乳杆菌可以显著降低过敏反应以及IL-4IL-5IL-13和特异性IgE的产生。

 

有少数临床试验调查了益生菌在预防或治疗食物过敏方面的潜力,这种潜力具有菌株特异性而且在儿童中表现得更明显。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补充添加有干酪乳杆菌和乳双歧杆菌的低敏配方奶粉12个月并没有改善牛奶过敏儿童对牛奶蛋白的免疫耐受获得率。而另一项研究发现,含有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能够加速牛奶过敏儿童免疫耐受性的获得。干预12个月后,使用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干预的儿童中53.6%不再过敏,而使用含有鼠李糖乳杆菌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干预的儿童中81.5%不再过敏。随后的研究比较了健康婴儿和牛奶过敏婴儿在使用含有或不含有鼠李糖乳杆菌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干预前后肠道菌群的差异,表明食物耐受的婴儿肠道中布劳特氏菌属和罗斯氏菌属细菌更多,短链脂肪酸丁酸的浓度更高,因此研究人员推测这些菌属中的特定菌株的获得与食物耐受有关。另一项在婴儿人群中进行的3年随访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含有鼠李糖乳杆菌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干预后牛奶过敏治愈率更高,其它特应性表现的发生率更低。这些效应至少部分是通过鼠李糖乳杆菌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以及通过促进产丁酸的肠道细菌的生长来实现的。同样,湿疹和/或牛奶过敏儿童接受含有鼠李糖乳杆菌的深度水解酪蛋白配方奶粉干预,对于减轻炎症和胃肠道症状有好处。

 

益生菌也被认为可以增强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口服免疫疗法是目前研究最多的治疗持续性食物过敏的方法,其原理是基于反复口服和肠道暴露于抗原通常会导致耐受。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发现,鼠李糖乳杆菌联合花生口服免疫治疗18个月后,受试者对花生脱敏率更高。研究人员对参与该项研究的56名益生菌联合口服免疫治疗的患者中的48位进行了追踪调查,在治疗结束4年后,他们仍能够吃花生而不会造成严重后果,研究人员称这种状态为“持续无反应性”。但是由于该研究缺乏单独使用益生菌和单独采用口服免疫治疗的对照,所以益生菌的具体疗效尚不清楚。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益生菌与食物过敏的研究仍然有限,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持。

 

3、益生元、合生元和粪菌移植

 

益生元是一种不可消化的食物成分,可以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有益细菌的生长和活性。例如,纤维是一种益生元,许多肠道细菌利用纤维作为其营养来源,从而产生短链脂肪酸,而短链脂肪酸被认为有助于抑制过敏性炎症反应。益生元经常被添加到婴儿配方奶粉中。有效的益生元在上消化道不会被消化或吸收,它们进入大肠后被肠道微生物选择性地利用,具有促进健康的作用。少数临床研究表明婴儿补充益生元对食物过敏的发生没有影响。然而,有个别研究发现哮喘和湿疹的风险降低了。

 

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组合被称为合生元。粪菌移植是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移植到患者肠道中,重建患者的肠道菌群,实现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例如艰难梭菌感染的结肠炎患者的治疗。针对食物过敏的合生元和粪菌移植试验仍在进行中。

 

虽然目前的数据还不足以推荐任何一种方法用于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但是每一种方法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考虑到食物过敏的复杂病因和过程,采用多种方法的组合来预防和治疗食物过敏可能比单一的方法更加有效。

总结

 

肠道菌群可能成为治疗和预防食物过敏的一个有希望的靶点。研究结果令人鼓舞,但还需要更多的数据以更好地确定调节饮食-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轴对抗食物过敏的潜力。肠道微生物与免疫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通过肠道菌群组成直接发生,也可以通过其代谢产物(比如短链脂肪酸)的作用间接发生。肠道微生物-免疫系统轴的正向调节可通过促进上皮完整性、肠道通透性、黏液产生、耐受性树突细胞、调节性T细胞分化、细胞因子产生和浆细胞释放分泌性IgA来对抗食物过敏的发生。

 

这些发现要应用于人类仍有许多需要了解的地方,还需要更进一步地了解肠道微生物对导致过敏原致敏和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的影响。对严重食物过敏人群进行纵向研究和干预试验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知识的空白。对食物过敏高危儿童的肠道微生物组进行评估将推动个性化干预,以维持或恢复肠道菌群的健康状态。深入了解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或益生菌如何影响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将有助于建立一种精准的食物过敏治疗方法。


友情链接: 广州奇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金锋实验室 / NSバイオ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未来生命科学 /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17199922900(微信同号)
020-85501792
邮箱:gdnewsun@gdnewsun.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中路8号海航大厦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