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同号)
17199922900
 
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发布时间:2023/03/07    浏览:954次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HIV感染口腔表征协作中心制定了HIV口腔表征的分类标准,将多种与HIV感染相关的口腔病损归纳为三类:①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病损;②与HIV感染相关的口腔病损;③可见于HIV感染的口腔病损。其中与HIV感染密切相关的口腔疾病包括:口腔念珠菌病、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HIV相关性牙龈牙周疼病、非霍奇金淋巴瘤。

一、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珠菌病是HIV感染和AIDS患者中最常见的口腔损害,主要由以白念珠菌为主的念珠菌属微生物感染所致。患者通常缺乏明显的易感因素,病情顽固,难治,易复发。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生的部位,HIV感染和AIDS患者发生的口腔念珠菌病可分为:红斑型、伪膜型、口角炎型和增殖型以红斑型和伪膜型最为常见。

伪膜型表现为黏膜上白色或黄色的膜状物,可擦去,留下红色基底。红斑型表现为黏膜弥散性红斑,发生手舌部时伴有舌乳头菱缩。口角炎型表现为口角区皮肤、黏膜皲裂,周围充血,皱裂处有腐烂和渗出物,或结有薄痂,,张口时终痛甚至溢血。增殖型念珠菌病表现为黏膜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组织学检查见轻到中度上皮异常增生,PAS染色可见菌丝侵入角化层,基底层有大量炎细胞聚集,并形成微脓肿。其中伪膜型念珠菌树是预示疾病将从无症状HIV感染期进人AIDS阶段的先兆。

二、毛状白斑

口腔毛状白斑是HIV感染和AIDS患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是EB病毒(Epslein-Barr virus)所致的一种机会性感染。口腔毛状白斑通常发生于HIV感染晚期或者AIDS阶段是免疫功能低下的先兆,也是表明疾病进入AIDS阶段较为可靠的临床指征。HIV 感染和AIDS人群中,口腔毛状白斑的发生率仅次于口腔念珠菌病,其患病率为17.7%。临床表现为双制舌缘白色或灰白色的垂直皱褶状斑块,有时可蔓延至舌背和舌腹,过度增生则呈茸毛状,不能被擦去。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如果合并念珠菌感染可有轻度不适感。为了明确诊断需要在临床表现的基础上结合EB病毒检测。

三、HIV相关性牙龈牙周疾病

与HIV相关的牙龈牙周疾病主要有牙龈线性红斑、HIV相关性牙周炎以及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牙龈线性红斑表现为沿游离限界限清楚、火红色的充血带,宽2~3mm,与牙菌斑无关,无牙周袋及牙周附着丧失,常规治疗无效。

HIV相关性牙周炎表现为牙周组织附着丧失明显,进展迅速,但牙周袋不深。牙周骨组织迅速破坏疼箱、牙松动基至脱落。

急性坏死性龈口炎的患者出现口腔恶臭,以前牙牙龈单个或多个乳头坏死为特征,牙龈火红、水肿,龈缘及龈乳头有灰黄色坏死细织,极易出血。牙周软组织坏死,牙龈松动,疼瘤明显,可伴有口腔黏膜的坏死性溃疡。坏死性溃病性牙周炎是AIDS进展的标志。

四、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是HIV感染和AIDS人群中最常见的肿瘤,与人疱疹病毒感染有关。发生于口腔的卡波西肉瘤最常见于上腭黏膜,其次是牙龈呈单个或多个浅蓝色、浅红色或紫色的斑块或结节,初期病变平伏,逐渐发展颜色变深并高出黏膜表面,出现分叶或溃疡。

五、非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首先表现为颈、锁骨上淋巴结无确性肿大,病情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在口腔表现为弹性的红色或紫色肿块,有时可出现溃疡,好发于上腭和牙龈,患者可出现牙齿松动,疼痛和进行性感觉异常。组织病理学可见以各型淋巴细胞为主的肿瘤细胞组成,有多种分型,需借助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进行分类。

友情链接: 广州奇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金锋实验室 / NSバイオ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 未来生命科学 /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17199922900(微信同号)
020-85501792
邮箱:gdnewsun@gdnewsun.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林和中路8号海航大厦3009